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平和之窗 > 家乡平和

平和著名朝圣旅游胜--千年古刹三平寺

时间:2011-10-27 18:05:35 编辑:厦门市平和商会 字体:

   闽南千年古刹三平寺在漳州市平和县文峰镇三平村,东临龙海市程溪镇,南临漳浦县南浦镇,处于平和、龙海、漳浦三县接壤处的三平山九层岩下,距漳州市区47公里,距平和县城30公里。
   三平寺始建于唐会昌五年(公元845年),为晚唐高僧杨义中所建。据传,唐武宗实行灭佛汰僧政策,佛教遭受严重打击,原驻锡于漳州半云峰下“三平真院”的义中禅师,为逃避劫难,率其门下僧众顺溪而下,历“三险三平”到三平山九层岩下,创建三平寺。
    三平寺座北朝南,北靠狮子峰,南坐笔架山,百丈漈、东接大柏山、西邻九层岩。义中禅师选择山势如游蛇下山称“下水蛇”的蛇穴,依山建寺。寺前一箭之遥有一状如神龟向上爬的龟山,称“上水龟”,龟蛇南北相望,天生宝地。
   三平寺初建时是“抬提”小寺。历经千余年,屡毁屡兴,自唐以后至明清,见于碑碣,史志记载的有修碑4次,修寺11次,修路1次,修桥1次,置田8次。宋元年间,三平寺于宋大观年和元大德年二次重修木碑,南宋时,颜师鲁、颜颐仲祖孙先后修寺。明清两代,三平寺重修次数频繁,且规模巨大,并屡次增置寺田,自明弘治十五年(1502)至清咸丰(1853)三百五十余年中,修碑2次,修寺7次,修路1次,修桥1次,置田5次,三平寺重新兴盛起来。至民国年间,因三平山高林密,系红军游击区,民国二十一年(1932)起,三平寺周围的群众被国民党保安团强迫离乡迁移到文峰及其他地区。民国二十三年(1934)冬,国民党兵纵火焚寺,三平寺遭到建寺以来最大一次劫难,千年古刹毁于一炬。寺院除伽蓝爷殿外均被焚毁,院宇倒塌,断壁颓垣,寺中石柱均烧裂碎,仅存一柱,全寺一片荒废,惨不忍睹。民国二十六年(1937)起,返乡群众自发修寺,历时十多年,至民国三十八年(1949)才告竣,初步恢复三平寺原貌。新中国成立后,三平寺未再修建,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部分佛神塑像和殿宇檐、柱受毁,佛事一度衰落。1980年成立了“三平风景区管理委员会”以来,对三平寺实行统一管理,统一规划和作全面保护,三平寺进行了全面重修,规模空前,达以前所未有的鼎盛。
   如今的三平寺,已成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,已有32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到此朝圣旅游,年游客量逾50万人次。在建筑上保持了原来的建筑风格,主体建筑俗称“三殿半”,即塔殿、祖殿、大雄宝殿,及仅建半殿的天王殿。大雄宝殿左右两侧分别有监斋爷殿和地藏王殿,寺内庙宇左右两侧还有东厢房13间,西厢房14间和钟、鼓楼各一座。

 

字体: